fanti utf-8 jianti gb2312 fonts info
耶和華之路﹐與道教、儒教、佛教之關係: 一個獨立的信息網頁,帶有來自很多經驗和研究領域的新觀點; 對個人發展有實踐指導。 本文為中文縮略版。 |
耶稣・基督与佛
很多有關基督教的進步史和爭論,以及其它題目[1] 的大量文章,我們已譯成多種語言,例如有英文網頁。不斷更新。 |
這裡是主頁 http://www.ways-of-christ.com/zh/ft
utf-8
身體與精神的痊愉相似,耶穌總是要問「你想健康嗎?」(約翰福音第5,6),換句話說:「你知道你有哪些地方需要改善,才能在通往神那裡的路上前進?」 有時可以從十分普通的,似乎沒有多少宗教色彩的事務當中找到線索。 一個孩子成長時不斷學到新本領,但往往以埋沒固有靈感為代價。此後人們有時會努力用意念、記憶、禱告等方式重新取得這些固有靈感。這並不會使人丟失其新本領,而只是使其人性中的僵化部分被消除、被化解。 人生中經常會出現的一些「斷層」,造成人格分裂,理性與獸性相互獨立存在、由逐漸空虛的「心」做為微弱的紐帶,似乎等待我們用各種修行方法來填補其間的鴻溝。 創世紀中關於樂園中的「認知之樹」正是這種人格分裂問題的神話表述。至於耶穌云「汝等若不返回成兒童則無法進入天國」(馬太18,1-2, 馬克1,15, 路加18,17),是告訴人們,人格分裂的步伐是可以逆轉的。 這裡提倡的不是兒童般的天真無邪,而是發展基礎的「原型」,即一種遺失的為人處方。(1) 如果能找回,則人的視野可以比今日一般成年人的理性意識寬闊不少。
(1 2)
「原型」即卡・古・庸格(Carl-Gustav Jung)深層心理學術語,指可做為不同完形來體會的人類生存的基本模式。但是,這種“原型”在很大程度上也會造成混淆和誤導。“上帝”被描繪成一位老人,而“天堂”和“地獄”則變成了“集體無意識”的“原型”象徵。榮格並不知道這究竟是什麼。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會出現這個層面的意識,圖像和思想為人們留下印象。所以,在早期人類歷史中,這成為一種最初記憶,甚至出現在“神話意識”階段以前(……)。這個層面的意識或多或少包含“表面”的差別,正如人們在生活中所經歷的(……)。一個更貼切的觀點揭示了這一層面“上帝”的概念,是一種很含糊的誇張描述(……)。神話傳說試圖以創造性的方式和象徵主義世界進行互動,這對於孩子們的確有用。然而,成年人可能要嘗試超越這些已影響人類諸多方面的象徵。然而真實的挑戰是直接尋找上帝,不是帶著對上帝錯誤的概念而誤解上帝。
這並不是說人能夠自己為自己治病。耶穌指出一條切實可行之道與踏上這條路所需的力量,亦即上帝的慈悲。 基督教的尋道者、玄學家、方士等十分明確地選擇過這樣的道路 ― 可參閱馬太 5,48, 約瀚 10, 34等。另外許多基督徒有意無意地積累過此類經驗。 這並不一定是出世的一群。將信仰應用到社會實踐中的入世者和按「全面盛開的基督之道」將出世與入世相結合的人都走了這條路。 人格分裂甚至在各種不同宗教文化中是一個中心課題,從道家方士的追求和許多瑜珈功法中可窺見一斑。(2)
(2
3)
印度詞瑜伽,原意爲“接犁”,意即尋找一種與萬物之源、與永恒之重新聯繫。這並不意味著,這些其他道路會像基督之路一樣歸於同一目標。
「神人」或稱神的使者耶穌、「新的亞當」,是對人類的信號,表明可以重新獲得埋沒己久的固有屬性,將漸趨危險的扭曲重新擺平。 耶穌是地球之大幸,他能夠集人生意義的源泉亦即上帝與高度發展的人心於一身。他能夠克服墮落的力量。即使他與凡人有所不同,他還是從凡人的出發點完成他的歷程,凡人更容易傚法,尤其是更容易有意識的傚法。 而即使對耶穌的歷程一無所知的人也會受到他的一生及他的復活的影響,如同英國生物學家謝爾德來克所發現,一個島上的動物有所長進之後其他地方的動物也能夠更快地發展出同樣的本領。
人與上帝的內在關係雖然不一定仰賴教會做媒介,但適當的結交教友通常會有所幫助。神學理論眾說紛紜,有時還會將耶穌的完人本質重新割裂為一個靈魂撫慰者和一個社會改革者,但即使如此,多瞭解一些神學理論也能促進一些人的覺悟 每個人可以在隱蔽的居室內,但也不妨在嘈雜的集市上傾聽基督的聲音。通過流傳下來的文獻來回憶耶穌的為人可能是一種途徑。 有的人難以接受耶穌在死後仍被人感受到此一事實。其實許多跡象表明每一個人死後仍做為有意識的個體存在,只不過形體不象耶穌那樣會讓人看見。這麼一想,便可以感受到他,「以他的名義」或以祂為「大哥」共同向包容一切的父神祈禱(參見約瀚15,16, 馬太 6, 7-15; 18, 19-20):
神啊,我的起源,我的希望! [3] 如果覺得自然,也可以包括聖母瑪麗亞,以利讓人類的男性及女性人格均得到提升。 [4] 可以對具體出現的每一個負面衝動對待如下:
[5] 安靜中日常事務能夠「靜下來」並由此容易反思和祈禱。如此人心更容易接納新生事物。 |
此道路上的一個階層就是「愛上帝」和「愛人如己」(馬太19,19);這隱含「愛自己」;自愛也是認清自己作用這一大追求中的一環。愛可以使人與基督溝通,因為與智慧相連的愛是基督的主要屬性。 耶穌保持了一般的倫理規則;人們一般「如何播種就如何收割」(加拉太6,7);而耶穌進一步加重個體責任,減輕外在法典的地位。可以感覺到,人心中有與耶穌共鳴的東西,哪怕只做為良知被感受到;由此可以發生一種內步的「重新出生」(約瀚3)。隨著時間推移,整個人越來越與基督所顯示的精神範趨於一致。 這個內部出發點可以在心中體會;體會的方式因人而異。無論每個人如何體會了與耶穌有關的力量,應當盡量多地重溫已有經驗,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一種更直接的接觸。即使不立即出現顯著的效果,也不用灰心。
如此神可能會施恩,讓一種力量在內心中開花,而同時來自「外部」的基督亦即神的普遍治療力也可能出現。這種外來力量雖然也因人而異,但它一但出現,它會具有清晰的輪廓,並對環境產生影響。 如此深遠的力量至今局限於少數被稱為「大師」或「聖人」等的人。然而到了吾輩的「末法」時代,此類現象可能進一步擴散到民間。這種現象的意義經常不為人所認識,故必須在此提及。 這種普遍「外來」效果要麼被人接受,要麼受到排斥,招惹世間許多完全沒有類似的心靈力量的人的猛烈反應,與他們痛苦地相撞。他們往往會將此種心靈力量視為對自己的「審判」。
主啊,請引導我,讓我不加害於通往你那裡的路上的其他人
(6); (6) 將已知的缺點和優點列出,可有助於有意識地觀察自己的進步。這裡有多種可能性:
[7] 這裡也可以包括其他人。 |
與人從幼兒長大為成熟的人一樣,各個文明也經歷類似的意識發展階段。這一方面帶來了新的能力(更自由的意志、感覺、思維),而另一方面減少了他們與萬物的直觀熟悉度,並由此積累了各種問題。 (可參考讓・蓋伯賽(Jean Gebser)《起源與當代》(Ursprung und Gegenwart)一書的「初始期」、「魔術期」、「神話期」、「理性期」等階段。) 有一些傑出的模範起到了一定推動作用,使一些處於萌芽狀態的力量能夠衝破瓶頸,被發揚光大,而偉人們為此付出的代價,如前所述,往往是巨大的。 到了新時期已經可以認識到,人類及其各民族面對著命運的挑戰,又需要完成或大或小的飛躍,方有可能生存。 要完成這些飛躍,已經不需要以放棄新獲得的本領為代價。(8) 只要越來越多的個人能發展出一種完整的理性意識,與其神性起原重建連係,人類可以在其與末期災禍的賽跑中得到「上天」的幫助,因而還有勝利的希望。為此也可以和非宗教性的民間運動如和平運動等建立關係。所有誠心愿意做貢獻的人會在這場「戲」中扮演應有的角色。(9) 許多人,不論甚麼宗教的,顯然是在摸索道路;他們先一步走向未來而又由此審視過去。當然,總體上平庸的思維還是佔主導地位。有的人會說,人類意識的進步本身是目的,不需要用「救世」這樣的外在目的來鞭策。其實二者如雞和蛋:很難說誰先誰後。 至今的價值標尺不可避免地需要轉換,一為人很清楚地了解到以往的陳舊的那一套會導致甚麼結果。因為每一個環節是全局的一部分,所以每一個善行也影響全局。
(8) 赫爾伯特・格魯爾(Herbert Gruhl)最後的一本書《通往虛無的天空之行》對人類前途持極為悲觀的論調大致十分有理,但該書忽略了人類力量的一種源泉,即神。即使只是一種潛在的源泉。
(9) 西歐語言中「宗教」(Religion)一詞來自拉丁文「重接」(re-ligio, 或可譯為「歸皈」),即與神重新接通。神由內裡在我們當中亦成形。在某種意義上,類似的事情在大型層次上亦會發生,可與全息圖相比。
神啊,請你啓發人們將生死的決定留在你的手中;[10] [9]
這裡還可以包含細節,或接著以冥想來消化;如「打破以暴力升級的亞性循環」,「解決問題以便消除暴力的土壤」,「開展宗教之間的誠心對話」等等 |
可見在大小各層次上歸返上帝的時候到瞭。
我還有許多話要跟你們說,但你們現在難以經受。 真理的精神一旦到來,它將引導你們進入一切真理。 因為他將不說自己的話;而是將他所聽見的轉發給你們,並且告訴你們他所看到的未來的事情。 |
此頁刻劃出道教、儒教與基督教之異同。此中所謂基督教即反省到自身深奧之處的基督教。下文並不旨在全面論述老子或孔子的事迹及傳承,而是力求精確地分析其要領。
中國宗教靈性由數個不同來源合流而成:
固有的關於「道」和「太極」的「不可道」,亦即不可用言語界定的終極原理的說教。「道」又代表萬物一體 (1),陰陽五行未分,對極關係未曾形成的初始狀態,而此狀態至今在宇宙萬物的背後隱約可見。
[1] 陰與陽是相輔相成的兩個對極。「陰」即伸張性的「雌性」原理,與感應神經相關,「陽」即縮緊性的「雄性」原理,與超感神經相關。被稱為「五行」的「金木水火土」與西洋方術的「土水氣火」和許多其他文明中的關於物盾構成原素的傳統學說相似。五行中的「金」相當於歐洲某些學說中的「元質」(prima materia),可謂現代化學元素理論的前身,而又與某一些「氣」或「以太」(古希臘語 aither)的概念相通,有些古印度典籍由此將原素進一步分成層次,形成七種聚合形態。德國二十世紀初興起的人智學 (德 Antroposophie, 希 anthroposophia, 英 anthroposophy) 又繼承了這些印度學說。這種古老學派一般不被歸類為宗教,但又不完全屬於臆測性哲學一類,而是一種具有科學性質的甚至由某種角度可視為先進的宇宙論,只是當時人的認知方法與今日的有所不同。
這絲毫不改變中國古代道教始祖與其繼承人的實踐追求神靈性的事實。它們的著作中經常談及人體中的物質元素與力量,只說明要完善心靈的過程中需要充份考慮塵世的不完善。這與另外一些宗教傳統不同,是一種正視現實,不企圖逃脫的神靈性。自我完善的追求本身與基督教關於人的解脫的教義並無對立之處。人們經常忘記耶穌雲『汝等應當完善,如同汝等天中之父完善一般』(馬太5.18)。然而方法不同。初期基督徒一向知道,人是可以主動迎接神並為此開放自己的心,但他們同時清楚地認識到,自力的作用有限,神的恩惠不可強求,神也是自由的。
中國古人認為天、地、人「三才」來自同一個母體,與歐洲中世紀對「七個自由藝術」的理解相似。人生與「天」的協合被當做一切追求的最終目的,而「天」又是當今的最高權力來源。由此可以看到這些追求的神靈性和宗教性。西歐語文中的「宗教」一詞來自拉丁文的「religio」,亦即「歸皈」,「與萬物之本從新依附。以基督教的眼光來看,萬物之本就是一個具可與之對話的人格的創世神,它是一切的開始和一切的終結,而耶穌是幫助我們與神溝通的一種媒介。
中國也曾經流行過對如天神、地祗、城隍、聖人及眾多個別鬼神的崇拜。但如果有人因此將中國劃入慣用的「多神教」範疇,這反而妨害我們理解事物的真相。與西洋古代多神教不同,中國和某一些其他文明中的眾神只不過是一種單一的原理的不同流露或不同方面。至於聖人崇拜,連某一些基督教派的人也會覺得似曽相識。
道教
以上所論述的是中國宗教的源流,對公元前五百年前後所出現的老子,孔子及隨之而來的道家、道教、儒家、儒教的各個流派萬變不離其宗的共同基礎。
道家(老子《道德經》)提倡「無為」,即讓人們採取一種不行動的觀想態度,抑制人心表層的小聰明,使善良核心的本能得以發揮,由此形成一種自然的無私虛心的倫理。
道家所追求的人心的「善良核心」令人想到約翰福音第十五節所言上帝意志在人心中成形並結出善果的耶穌:『汝等須留於我中而我留於汝等中』。即使二者有差異,今日的神學家很難否定異教徒人心的「善良核心」,而大部分宗教的倫理的相似性表明「善」在各教中均已在某種程度上立穩腳跟。基督教的聖靈亦『隨其所欲而吹拂』(約翰第三節)。
道家向來注重實踐,不是理論家。道教借助如下手段:
孔子以類以的方式提議將人導入宇宙倫理法則。與道家的修身之道不同,孔子中尋求一種教化全社會的制度。儒家通過習慣和典範,有意扶持和完善一種「人心的善良內核」。
人們在家庭中學到愛與崇敬時,由此可以形成一種講究倫理的社會。
儒家教義中的有一些價值觀為皇權體制服務,但也有超時代的價值。
其餘的發展
道教、儒教之間既有共通之處,亦有爭論和傾軋。但中國古代已形成儒道並存的格局,而大部分人早以將二教視為互補而並非相斥的。後來由印度傳來的旨在克服人間苦難的佛教加入此列,完成儒、道、佛三足鼎立的中國宗教体系。
今日香港等地的中國廟的活動似乎經常以算命,驅吉避凶,追求人間富貴為主要内容。與今日所有宗教一樣,原來的精神深度不一定找得到。
中國的傳統中還值得一提的因素包括算命典籍《易經》,中國的占星術及黄暦,判斷地形及房屋吉凶利蔽的「風水」,及上面已經論及過的中國醫學。
耶稣・基督与佛
本網頁旨在促進不同宗教之間的理解和對話、探討佛教流派與基督教之間的異同。比較的基礎是我們著眼於在非教會研究中的基督教所呈現的全部潛力。本文不奢望能夠全面地描繪佛(西元前五百年)的生活與學說*),但求能夠準確處理佛教的核心點。
佛最初的學說的核心,也就是佛教"小乘經"的基本點就是要解救衆生,擺脫不屬於其本質的塵念,力求認識內外感官的需要帶來的是痛苦,是不屬於人的自我的,只有通過相應生活、學習方式、修練等才能最終摒除雜念達到涅槃的境界。這點特別是在以後的由佛教大乘經演生的流派中大部分被曲解了,雖然這些流派也有其進步的一面,例如更明顯地同情衆生,而不只是一味地循世,至少在以前的流派中有此傾向。它們對經常出現的無我的概念解釋非常極端,好象在除掉自私、低下的自我以後,全不剩絲毫「我」。同時這些流派也傾向於將"涅槃"理解爲虛無。佛自己在他的最高體驗的描述中也說:"我看穿了,隨著時間的推移那種既非知又非無知之境的痛苦使我感覺越來越明顯,並且漸變爲感知升化的幸福,同時去盡情體味。"(增一阿含經第九卷第四十一條)
在此可以看出耶稣・基督与佛都鼓励净化人的气质,并且每个人都要审视自己,首先自我批评、再批评别人...
此外基督與他的門徒認爲自己並不是歸屬於這個塵世或文明中的一分子――然而比原始的佛教還清楚地強調――自己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並對這個世界發生作用(約翰福音第17章)。耶穌也向整個世界承認,他們可以通過他的使徒象一塊發酵麵團一樣改變世界,從而産生一個嶄新的更充滿愛心的世界。
總之耶穌與佛對生命問題的話語有很多相合之處,使得近幾十年有些人開始猜測,耶穌傳授的是佛教。這是無稽之談。您同樣也可以說:耶穌也爲這個或那個學說做了說教。在我們的正文中還闡述了這些部分的共同點基於精神世界的事實,這是所有能感悟到的人不用互相抄襲就會有類似的認知。各宗教之間乃至世界觀之間的共同之處並不影響他們走各自自己的道路。
但是在猶太教和基督教中需要淨化的人性又與對神犯罪連在一起。這裏指的是要遵守一種宗教的基本倫理標準,更準確地說就要克服所有那些將我們與上帝分隔的屬性(也是阻礙我們與周圍人凝聚的屬性)。
人們普遍認爲佛教中是 沒有神的。在不同宗教中關於倫理問題的共同表態中只涉及了所有宗教都假設的物質生活之外的「最終現實」。這樣做並不完全正確。佛從沒有說過沒有神,而只是在當時的情況下只注重將對人類道路的認知傳播下去。佛在回答印度教的僧侶問及印度教的創教神――婆羅門的問題時說:"我知道婆羅門和婆羅門世界,以及通往婆羅門世界的路徑,甚至婆羅門怎樣到達婆羅門世界,我也知道。"(迪迦論,第13講-有關思的經驗)。印度教的婆羅門不能簡單地與基督教中的天父――上帝等同起來,這首先是一個不同文化中的逐漸形成的部分神性的擬人化。他肯定不是對負面力量的稱謂。
基督教福音書與啓示錄卻是將那個創造生靈起於茲且生靈完美終於茲(始與終)的人稱爲「天父」,超然與萬物及其屬性之上。基督教的神秘学家们,例如雅各布・波墨,基于他们确实的亲身经历明确地指出,上帝不仅居于尘世间万物之上,也超然于彼岸和天界。只有借助於那些有深刻經驗的人,才能找出一種促使各宗教在更深層面上互相理解的語言。.***)
佛教之路是要通往「涅槃」,這對大部分佛教徒而言當然很遙遠,正如大部分基督教徒與上帝的神秘合一****)很難達到一樣。但是佛教也告訴人們已從輪回中解脫出來的菩薩可能會自願來到下界,普渡剩下的衆生。
基督教的傳承說是基督升天去天父(上帝)處,且預告他將重來。今日通過對基督的信仰亦可使上帝更多滲透到塵世中。
这里值得一提的鲁多夫・施泰讷,他认为佛带来了爱的智慧,基督带来了爱的力量。他將佛看作是某種意義上的開路先鋒。誰要想知道真實如何,就不妨在各自的道路上前進,同時在內心問基督或佛,自己去探索。
*) 佛流傳下來的學說特別見於篇幅宏大的佛祖語錄「中集」,也見於「長集」。也參見迦陵瑪經:"不要讓聽說、傳說、每天的意見、聖典的權威、單一的理智原因和邏輯結論、思想理論和佔優勢的觀點和先入爲主的印象以及大師的權威牽住你們。如果你們自己悟出..."。 (感悟和真正信仰有很多共同之處,大大多於單純知性的真假判斷與信仰之間的共同之處)
***) 基督神秘學家艾卡特大師曾特別描述了他的經驗:雖沒有提及涅槃的概念但卻感知到一種與涅槃相類似的體驗,也包括其相異之處:對他來說那是一種人與上帝的相會。
****) 吸收了人生經驗的精髓後回歸上帝,一方面是回歸太初,一個一直存在的狀態,而同時又是一個高於原先的狀態,正如兩個互相重疊的三角形。
至首頁 「基督之道」http://www.ways-of-christ.com/zh/ft 其他內容,用其他語言的文章 耶穌的道路,他對人的覺醒和對人類和地球變革的貢獻;包含關於人格發展的實踐指引。 |
1991 - 2014 出版; 互聯網首次發表日期是 2001年1月30日; 這是…日的中文修訂縮略版本。
「基督之道」是一個旨在加深各宗教的相互理解和頎賞的研究項目。 「基督之道」項目是獨立於教會和其它宗教組織的。「基督之道」項目既不贏利,也不追求政治權力或影響力。 英德語之外的其它語言的版本沒有徹底檢查。 德語的印刷本可以在「覺悟」Boehm, "Bewusst" 處訂購,地址為德國 24146 郵政區基爾(Kiel)(Im Dorfe)21F 號, 意識研究促進協會;售價為 3.50 歐元; 印刷本的出版者和版權所有者為 O.Boehm . 二○○一年七月出版。 |